题记 老家的小院、门前的那棵老杏树,记录了我快乐如歌的童年,盛装过我五彩缤纷的梦想。这里,曾经落后,曾经贫穷,于是,我们这些孩子发誓长大以后要远走高飞,永远离开这穷乡僻壤中的小院,然而,当这一愿望实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才渐渐的发觉,在心底常常有一种声音在呼唤,有一种情愫在萦绕,有一种力量在牵引,这就是老家的小院。老杏树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无论岁月怎样无情,总是默默地守望着这一片故土,耐心的、深情地等待着远方游子的归来。老家的小院也知道,远方有一颗心在为他牵挂,为他祝福,为他祈祷。
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杏树,古老、质朴,散发着一种历尽沧桑的厚重。高大的树冠伸过院墙,密密麻麻的枝叶阴凉了整个小院。每年的春天,在花开花谢间叶片里便长出了青青的小杏,到盛夏的时候,在绿绿的叶片间则是橙橙的金黄,满树的金黄彰显生命的苍劲和充实,没有人知道它树高几许,也没有人知道它树龄几何。听村里的老人说,他们当年逃荒来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了这棵老杏树,每年的盛夏,金黄金黄的杏子挂满枝头,杏树下总是聚了好多的人在拉家常、聊天。我们一帮小孩子在树下玩耍,从青涩的酸杏一直吃到满树金色的黄。故乡虽然身处大山,资源匮乏,但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老杏树依然健壮的生长,人们依然顽强的生活着。
虽经风雨,但杏花还是年年开,岁岁红,那古老的杏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沧桑。是它看着我长大成人,走出大山,参加工作。几十年过去,但是它时常让我想起童年一起摘杏子的伙伴,想起小院的温馨,想起小院里浓浓的亲情。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岁月总是毫不停留的向前流动,那些慈祥的父辈已渐渐离我而去,那些儿时的伙伴也已不惑,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每到冬天,坐在家里享受暖气的时候,让我常常想起老家小院那熟悉的连锅土炕。在陕北农村这样的土炕是很普遍的,只要做饭,炕始终是热的,余温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老家的冬天是很冷的,常常是漫天大雪,每到这样的天气,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熬一锅稠稠的包谷糁稀饭,就着香香的自家做的酸菜,欢声笑语洒满整个小院。最受宠爱的是我和姐姐,好吃的总是先给我俩吃。想起这些心里就涌起阵阵暖意,就特别怀念老家的小院。
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无情的岁月匆匆而过,生活的脚步让我们无暇做片刻的逗留,多少纷纷飘落的记忆渐渐变的模糊,唯有故乡小院门前的老杏树和小院里的人们一直记忆犹新。老家的小院父辈们住了几十年,自从老家从沟底搬到梁上以后,老家小院就再也不住人了,只是牛还喂在那里,三伯每天会去小院喂牛,偶尔也会住在小院。我知道,对于三伯来说,那是他住了几十年的家,感情很深,三伯离不开小院。小院不通电,就点一盏煤油灯,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三伯与牛为伴。记忆里每年的秋天,小院里都会挂满收获回来的黄灿灿的包谷棒子,看到父辈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就觉得格外的踏实。尽管山里的土地很薄,但是在全家人的辛勤努力下,解决自己的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
为了能使后辈们走出大山,父母不得不做出牺牲,离开故土,离开他的兄弟姐妹。在下乡的一个工作组的说合下,父亲、妈妈和我离开老家来到合阳,上了工作组舅舅家的门,于是便有了爷爷和奶奶。到合阳的那一年,妈妈就生下了妹妹。老家的小院就剩下三伯、四伯和姐姐。每隔个一年半载的,我们一家就会回老家看望三伯四伯和姐姐,每次回来都会带些山里产的核桃、洋芋、木耳等特产,夏天的时候,就会带老家门前老杏树上的杏子回来。
姐姐是四伯抱养的,来不久四妈就因生孩子去世了,是三伯和四伯把姐姐拉扯大的。四伯和三伯是老党员,在村里一直当干部,为村里的事费尽了心血,人缘极好,四伯一生最爱说媒,成就了不少好姻缘。姐姐长大以后,由于上过学,就当了大队的赤脚医生,后来又上了陕西省卫校,毕业以后分在县上工作。老家小院就剩了三伯和四伯俩人,两位老人很勤劳,在八十年代曾经当过老家的万斤粮户,戴过红花,得过奖状,受过县长的接待。姐姐和姐夫对两位老人很孝顺,父亲常常会用姐姐教育我们兄妹,百善孝为先,姐姐永远是我心目中不倒的标杆,我在一直努力的向姐姐看齐。
三年前,是我最后一次回老家,也是心情最难过的一次,这一次是给四伯送行,四伯得的是食道癌,接到父亲的电话,心情很沉重,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忙赶回,尽管如此,但还是没能看四伯最后一眼。四伯下葬的那天,晴朗的天天突然就下起了大雨,我相信那飘洒的雨滴是老天伤心的泪水。也是在这一年的四月份,姐夫也因病去世了,姐姐精神上遭受双重的打击,可姐姐依然坚强的面对生活的厄运,含辛茹苦的抚养两个女儿,并把她们送进大学校门。用柔弱的双肩再一次撑起这个家,尽心赡养失去四弟的三伯。在姐姐的身上,我感受最多的是责任、是孝顺、是亲情。是啊,责任重于泰山,责任高于一切。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在这里我要大声地对姐姐说一声:姐姐,我爱你!
老家门前的那一棵老杏树,你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见证了小院发生的一切,见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人世间的亲情演绎。老家门前的那一棵老杏树,不管时光怎样流逝,你永远都在我的记忆里。
时代在变迁,老家也在默默的变化着,三年前回去的时候,老家的公路正在修,路基已经轧平,通了车,就要铺上沥青路面了。
老家门前的那一棵老杏树,杏花依旧年年开,岁岁红,老家的山,依旧那样的苍翠,老家的风,依旧那样的怡人,老家的人依旧是那样的淳朴善良。(质量计量中心 董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