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家在陕北清涧的一个小山村,虽说近几年时常回家过年,但每次都像走过场一样,过完除夕或春节就急匆匆返程。而今年过年回家因故推迟至大年初四,也因此真正感受了一次当地的年味儿。
初四一大清早,我们便驱车启程,途中得知当天晚上村里有“灯场”,要“转灯”,还要“打彩门、闹秧歌”时,老公显得格外开心,一路上迫不及待地介绍着家乡的各种过年习俗。我是嘴上迎合,其实心里并非那么热心。随着汽车一路向北,车内的温控显示最低降到零下12℃,但车外蓝天白云、晴空朗朗,加上满山白雪皑皑,一片北国风光的景象,这一天路况也很给力,赶在中午时分很顺利回到了老家。
老家的土院里,一家人有说有笑,唯独不见老公公。后来得知,他被誉为村里的“能人”,在忙碌着村里的灯场布置,“栽灯杆”“栏灯阵”“写祭文”等等事宜都离不开他的身影,现在村里精通这些传统习俗的人已为数不多。所谓“灯场”叫“九曲黄河阵”,转灯也叫转“九曲”,是当地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民俗文化。据说“九曲黄河阵”由365根灯杆组成九个连环阵,象征一年365天日子红红火火。最早村里常用高粱秆作为灯杆,每个灯杆上用半个土豆挖个坑盛满煤油点着作为彩灯,现在用枣树杆替代了高粱杆,彩灯泡替代了土豆油灯。过去每逢春节,年年转灯,村村转灯,人人转灯,因为人们都认为正月转九曲可以消灾祛病保平安,只是近年来农村人数越来越少,只有较大一些的村庄才能组织起这样的活动。
夜幕降临,灯场里彩灯齐亮,看着眼前布满不同颜色灯泡的九曲阵,根根枣木杆弯曲随意,个个彩灯或大或小,比起外面城市里现代化的高档灯场,羞涩了不少,但更显质朴、醇厚本色。一个个前来转灯的归乡人脸上都洋溢着乐此不疲的笑容。随着锣鼓阵阵声响,秧歌队领头进入九曲阵。“四方九曲一座城,玉帝下令打开门;手拿黄香游花城,一切灾难全离身”。一曲伞头秧歌立刻将人们带进了转九曲的氛围,紧随的转灯人跟着秧歌队的欢快节奏,不由得也想扭一扭!大部队缓缓走进九曲门。我们一大家子人,也手拿着祈福的黄香,排成整齐的队伍进了九曲连环城,城里一圈又一圈,真可谓圈套圈、城连城,身边不时有像我一样没见识过的外乡人或小孩们,惊讶有如此神奇的“迷宫阵”。秧歌队的锣鼓一阵接一阵,伞头秧歌一曲接一曲,浓厚的方言虽然听得不是很明白,但据说曲曲都很有讲究。秧歌队转到灯场中心大杆的位置时,锣鼓声骤停,灯场一片寂静,都在倾听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读“转灯祭文”,大致意思是邀请各路神灵来村观灯,保佑全村老少四季平安、福禄寿喜。庄重的仪式感!读完祭文,秧歌声、锣鼓声、欢笑声又汇成一片,所有的转灯人依次将手中的黄香插到灯场中间大杆的最高处,祈求来年步步高升、事事顺心。
“九曲城里十八弯,男女老少把灯转,转了花灯把病散,年年月月保平安”,随着伞头的一曲出城门秧歌将转灯人顺利的带出了九曲城,转九曲也就此完满落幕。
接下来是彩门秧歌、道情小戏,在村委会大院早已搭好了戏台,据说都很有讲究、也很有特色,只是因为地方色彩浓重,我这个外乡人不容易听懂、看懂,也因为实在忍受不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只能就此作罢。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人们准备欢庆春节的忙碌身影,是合家团圆的喜乐气氛,也是寻找传承代代相传的风情习俗。生活需要仪式感,过年更需要仪式感!今年在婆家确实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年俗,而且这只不过是些皮毛,更深的了解还有待于今后深入感受、了解。(电仪分厂 赵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