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生活 > 陕化文苑
鞭炮新年
发布时间:2022-02-02     作者:聂维淼   分享到:

小时候家里在河北农村,记忆中那时候年味最浓,而鞭炮对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来说,就如同一条饿狗看见了骨头,缺了它就没有年的味道。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一些小伙伴口袋里就已经有了零零散散的鞭炮,那时候开始就每天盼望爹妈也早点给自己买回来。每次爹妈赶完集回来,我们第一件事就是翻翻袋子里面有没有鞭炮,只要买回来了,不管藏的多隐秘,我和弟弟都能翻出来,然后把短短的一挂鞭炮拆开来,一阵风般的跑出家门,和小伙伴们炫耀自己也有鞭炮了。那时候经常比谁的鞭炮多,谁的鞭炮响,赢了的小伙伴头都昂到天上,仿佛全宇宙自己最牛,想想这或许是我最早经历过的“炫富”吧。

‍‍‍那个时候再多的鞭炮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够的,爹妈不给买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河北老家大年初一早上要给同族长辈们磕头拜年,我们一堆男孩都跑在最前面,从长辈家放过的鞭炮渣里找一些没点着的哑炮,还经常为了一个鞭炮几个男孩争得面红耳赤,等拜完年了先比谁捡的最多,经常几个口袋塞的满满的。

放鞭炮的花样也很多,大家都想着法子变换着花样放。拉炮绑到别人家大门上,早上开门的时候猝不及防的“啪”的一声;摔炮专门找人多的地方几个一起扔,看到人群四散而逃;二踢脚横着放,远远的冲着自己的“仇人”开火;小鞭炮花样最多,挖个坑埋住放,往别人家鸡窝里扔吓得老母鸡几天不下蛋,放进瓶子里,塞进竹竿里,插到冰下面,埋到雪里,最刺激也是挨揍最多的便是在厕所放炮了。当时农村都是旱厕,远远的看到谁进厕所了从外面点着几个鞭炮扔进去然后赶快跑开,熊熊火光与巨大声响中夹杂着大人的谩骂,只留一个背影,帅的掉渣,深藏功与名。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在路上捡了一个灯泡,便比赛把鞭炮放到弹弓里点着打出去,看谁能把灯泡炸碎,一个多小时后,一个小伙伴终于赢得了比赛,一阵欢呼雀跃之后还是意犹未尽,可是哪有那么多废灯泡让我们比,当时不知是谁灵光一闪,村里各家门口挂的灯笼里面就有灯泡,再后来也不知道是哪个小伙伴嫌鞭炮炸的慢不好掌握,开始耍赖用弹弓打石子打碎一个灯泡之后,于是村里灯笼的一场浩劫开始了,那天晚上我们把全村所有人家灯笼里的灯泡全部打碎了,也就是从那年起,我们几个小伙伴成了村里的传说,同样铸就传说的还有第二天早上触及灵魂深处的一顿胖揍和我们响彻全村的哭喊声,到现在我都记得那年过年几天我们都是趴着睡的觉。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老家农村正月初十有烤“狮子火”的习俗。晚饭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燃起一堆柴禾,将松柏枝和家中破旧的笤帚、簸箕、小家具等统统投入火中焚烧。老人说松柏有驱邪之寓,以此保佑全家人一年身体健康,不受病魔的侵扰还有辞旧迎新之意。有一年一个小伙伴使坏往火堆里扔鞭炮时候没注意将打火机也扔了进去,打火机在火堆里炸开腾起丈高的火苗,把自己的头发眉毛全燎了,万幸没有烧伤,当然又一顿胖揍少不了。正值电视剧《白眉大侠》热播之时,这个小伙伴就多了个“无眉大侠”的称号。

成家以后每次过年我都要买点鞭炮,既是热闹,也有对昔日过年氛围的怀念。每逢过年,总是能想起小的时候,一堆小伙伴在村子里的路灯下面放着鞭炮追逐打闹的情景。(生产技术部  聂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