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口之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但家中也时有各捧书卷或阅读或分享交流的惬意时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得益于我家有一位爱读书的先生。
我和先生本是理工科出身,不善舞文弄墨,工作之余也少有阅读的氛围,后来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试图与女儿一起阅读,但终究还是没能坚持下来。直到2018年先生有幸进入了陕煤思创学院,为期三个月的思创学习归来,他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竟成了他每日工作、生活之余最重要的事情。
我并不了解思创学院,但它能将一个不喜阅读的纯工科生带入书海,并能持之以恒的阅读,其“魔力”之大足以让我敬畏和感激!已经记不清先生在思创学习之前那些日子的工作之余,他都做些什么。只知道如今的他工作之余最大的娱乐就是阅读,而且还是文史哲类的居多,他时常懊悔说自己之前浪费时间太多,又叹息现在读书时间太少,时常感叹说越是读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知识太匮乏,需要阅读的书很多!
每晚睡前陪女儿“读书讲故事”是先生近几年雷打不动的习惯,女儿也在这样的“溺爱”中慢慢的拿起书本和爸爸一起阅读。陪女儿阅读的固然是儿童类的书籍,从注音版的童话故事到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再到后来新课标的必读书目,先生都是用他不太标准的陕普给女儿一一读过。如今,女儿已上中学,习惯了睡前阅读的她常常会和爸爸一起读书、分享,而我这个旁观者也逐渐地加入到他们的阅读、分享之中!
先生阅读的书类别很多,阅读时手里还常拿一短节铅笔不时的勾画着、做着标记,高兴或激动的时候,也会用他那带有浓重方言的普通话给我们朗诵一段,我和女儿最喜欢他分享文史类的文章。有一次他给我们读“曾国藩背书气走小偷”的故事,大致意思是“曾国藩小时候背诵《岳阳楼记》,恰巧当晚有一小偷潜入房梁准备在小孩背完后行窃,结果直到半夜都未能如愿,小偷失去耐心、跳下房梁,从头背完后扬长而去。”惹得全家人一场大笑不止,欢笑之后他又讲曾国藩成长背后“勤能补拙、拙能胜巧”的道理。
还有一次周末午后,先生倚在沙发上读《苏东坡》,他饶有兴致地说,我给你们读一段很有哲理、很形象的话吧,“北宋王朝很像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已成家立业,又有经济基础,看上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实际上却因边患问题危机四伏,随时都有不测和意外,宋朝的历史证明只有经济繁荣换不来长期的和平发展。由史及人,对中年人而言,遇到困境无法摆脱,主要还是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不够用,所谓钱财和资源不够只是表象,人生说到底拼的是能力、是前景、是后劲,人要拥有野火烧不尽、自己当一片草原的可能性,那里可以杀伐,也可以优雅。” 一旁刚刚学历史的女儿不解地问道,宋朝经济文化繁荣,为何还危机四伏?中年人的拥有钱财和资源为何只是表象?先生神秘地告诉女儿答案都在书里,等我读完再回答你。
先生的阅读习惯影响了一家人,阅读的多了,交流分享的多了,买的书自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家里的书架、几案、床头上多了好多书。一家人彼此馈赠的生日礼物也逐渐变成了各自喜欢的书籍。阅读成了他乐此不疲的爱好,也感染了我和女儿,即使不阅读、只是聆听交流也是一种享受,闲暇之余的一阅、一读、一交流也给我们平凡的日子增添了许多色彩。(电仪分厂 赵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