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生活 > 陕化文苑
书香三八:妈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15     作者:易倍体育   分享到:

我妈这个人,不爱串门闲谝,不爱逛街打扮,也不爱吃喝玩乐。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家永远是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可口的饭菜总是按时按点准备到位;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小时候大多穿的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衣裤和纳底布鞋。在别人眼里,我妈胆识过人、勤劳能干、孝顺贤良。而我,只希望妈妈能懒一点、能多保重身体一点,能平安喜乐,顺遂安康,能让我们永远当有妈的“孩子”。

60年代农村还是土地公有制、大队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各家各户都要出劳力挣工分,年底才能分粮食,姥爷是人民教师,常年住校,姥姥按当时政策,要准点出工。妈妈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下面四个弟。六七岁时,妈妈便承担起大人不在时照顾弟弟的责任,等到上学的时候,她成了班里年龄最大,也最渴望知识的孩子。妈妈读到初中的时候,因为家里劳力不足被迫辍学,这也是妈妈人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弃学归田后,下地、放羊、背石头、纺线纳鞋等粗活细活妈妈都干过,而且一点也不输大人,甚至超越大人。村里人常羡慕妈妈放羊的水平,不仅能让羊群吃饱还能准确的分出各家的羊只,用妈妈的话讲,羊跟人一样,各有各的模样,认真观察用心记,不难的。后来,为了挣更多的工分,妈妈总是挑工分多的重活累活干,到了年底算工,家里终于实现了工分盈余,再也不用给队里倒找了。

妈妈曾几经生死考验。十二三岁左右时,一次妈妈和姥爷拉着借来的手推车,带着铁锨和耙子到村西头土埝上拉土垫猪圈,土埝高大如山,村里人需要用土都会到这来自挖自用,因设施设备条件有限,大家都是从力之所及的底部开始挖,时间久了,土埝像是张开大口的野兽,随时要吞噬靠近它的一切。姥爷用耙妈妈用锨,父女两相互配合给手推车装满了土,妈妈拉着车准备撤离,姥爷想着还能多铲两下,一铲刚落,“轰隆”一声,土埝坍塌,姥爷和手推车全部被土掩埋,妈妈被土埝坍塌时的重风力扇到几米开外,千钧一发,生死攸关,妈妈不知哪来的胆量和定力,短暂的惊吓过后,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来不及哭喊,也没有跑回去喊人,按照记忆判断姥爷所在的大致位置,徒手刨土寻人,一下、两下、三下、四下、五下……,终于,在一块大土块下发现了姥爷,妈妈人小力弱,拼尽了全力移开压在姥爷身上的土块,让姥爷露出已经濒临窒息,唇脸发紫的面容,“啊呼……”,姥爷长长的吸了口气,算是活过来了。等到村里人闻声而来时,妈妈已经扶着姥爷在空地上慢走查看身体状况,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手推车和农具被刨了出来,但已变形断裂。妈妈临危不乱的定力和果断应对的魄力得到了全村人的赞赏和敬佩。

结婚后,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下,妈妈承担了家里的一切活路。那个时候,吃水靠挑,吃粮要磨,没有洗衣机,也没有尿不湿,一个人带四个孩子,我很惊叹那是怎样的劳动强度和抗压能力。不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用电器配备齐全,解放了劳动力,孕婴店啥啥都有。我是在婆婆和妈妈轮流帮衬下带俩孩子,但还是时常在俩娃此起彼伏、争怀夺抱的哭声中几近崩溃。小时候,我最喜欢妈妈给我剪的不等式发型和花样窝窝鞋,能让我在同学们跟前得意好些日子。后来才知道我喜爱的不等式发型是在妈妈晨起照顾弟妹穿衣洗漱,无暇梳辫子,加上我总是丢皮筋,常常顶着一头“凌乱美”放学回家的现实情况下的“创举”。

妈妈的孝顺在我们村是出了名的。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说明在父母常年生病需24小时贴身侍候时期方是对孝顺的最大考验,妈妈用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教导我们如何“尊老养老爱老护老”。奶奶患脑梗半身不遂十余年,妈妈精心照料,从未有过厌烦之态。起初,病情确立,医生说喝木耳排骨汤可有利病情缓解,每天不等奶奶起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排骨汤已熬好。后来,随着奶奶年纪大了,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发展到了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的阶段,妈妈知道奶奶爱干净,总是及时收拾污秽物,给奶奶翻身擦拭,为防止肌肉萎缩,每天进行按摩,怕奶奶情绪消极,每天陪奶奶聊天说话,安慰奶奶说:“人年龄大了都一样,别想太多,天天吃好喝好,多看看这世上的变化,看看咱家娃娃们。”还经常对我们说:“人年龄大了,都很可怜,谁愿意被人这样把屎把尿侍候,不都是没办法么,谁都有老的一天,所以一定不敢嫌弃老人。”

妈妈很勤俭。妈妈有一件穿了近二十年的外套,是那种黑灰厚实布料、肩膀带海绵垫的传统西服样式,是当时花70元让县城一名裁缝缝制的,也是我妈咬牙给自己置办的,在我印象里,每年春寒秋冷时节,这件西服外套总能高频次被亮相展示。即使后来妈妈瘦的撑不起西服肩膀,即使衣服上的海绵垫被洗的掉渣,内衬扯得变形,妈妈还是舍不得扔,依然缝缝补补穿在身上。去年过节回家, 跟姐姐一起陪妈妈在县城一家商场转,看到了一件跟妈妈那件西服酷似的衣服,让妈妈试试,妈妈推说自己有,不愿再试。但因拗不过姐姐和我,便试穿照镜,效果还真不赖,看得出妈妈很喜欢。事物总是要更新替代的,那件我记忆中的外套总算终结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了。父母总是阻止我们在他们身上消费,怕我们花钱,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能为父母买单是我们为人子女的义务和骄傲,也是我们反哺报恩的情感寄托。

行此文时,正值妈妈帮我带孩阶段。下班回家,吃着妈妈做的家常美味,听着妈妈说两个宝宝当天的点滴动态,心里被巨大的幸福感笼罩,同时对妈妈的辛劳也心存内疚,妈妈反过来安慰我:“我们现在这个年纪,就是给孩子看孩子,帮你们做好后勤保障。再说,这孩子一天给我带来多少快乐,你都不知道。”最后,还不忘语重心长叮嘱我:“我这一辈子想上班都没实现,你有工作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干。”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父母予孩子的生养、奉献之恩已然成海,又当如何涌泉。惟愿父母长命百岁,容我们伴之左右,为其养老。(销售运输公司 权悦林)